近期,第十批国家药品集中采购结果正式公布之后,互联网络一片哀嚎。我戏称之为“集采之灾”。
<img src="https://p.sda1.dev/21/b2297a93c7c02d9ea2d6dcbd4ba4a6e9/1.jpg" >
从官媒性质的《三联生活周刊》公然祭出“进口药退出公立医院”的惊悚话题,
到很多自媒账号发布(含转发或评论区评论)医生或患者(及亲属)的各种“现身说灾”:
有效进口原研药品医院买不到,过去常用的有效医疗器材如今没有了,很多动手术者只能忍受干疼……
互联网络上可谓恐慌情绪满满。
<img src="https://p.sda1.dev/21/524c0e279eb3007548ccfb23ee29a57b/2.jpg" >
更不用说财新网报道【“麻药不睡、血压不降、泻药不泻” #上海政协委员忧心集采药物疗效不稳#】,
更是把这波恐慌情绪推上顶峰。尤其是上海某医院近期又大张旗鼓再搞“针刺麻醉”,
则直接令网众情绪值拉满。
<img src="https://p.sda1.dev/21/a50e6af0194fc7674148e6c2a9fe5bcd/3.jpg" >
于是,恐慌情绪爆棚的网民纷纷表示:
一定要保留进口原研药啊,一定要保留有效的医疗器材啊,至少给患者选择权,我们宁愿自费,宁愿多花钱!
好了,就等你这句话呢!
这背后毫无阴谋。全是阳谋。
据说鲁迅在《无声的中国》一书中讲过:
“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
但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
这种先以极端到难以接受的方案令你恐慌到几近崩溃再顺势推出其所真正意欲推行的相对没那么极端(但有可能依然很无良)的方案从而轻松达到预期目标的心理战术,被美其名曰“拆屋效应”。
所以呢,不用担心。进口原研药不会退出中国,有用的药品和医疗器材也不会消失,
只是你我须付出更大的成本而已——仅此而已,开不开心?
我亲身经历:三天前我在国内某直辖市三甲医院就医,医生给开的就是某款原研药。
说白了,这次心理攻击的目标很简单,而且已经基本达到预期:
大家欣然接受医疗自费比例之更大幅的提高。而保险行业或也在努力接住这泼天富贵。
以上。
快过年了,大家尽情开心起来吧。
赞(5)